随着当前计算机三维软件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模型的发展,众多未建成建筑的设计已经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呈现在虚拟的空间形态中。这种意识形态的前瞻性超越了传统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超前的设计方法,也为当前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管理等因素造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此设计方法和营造技术的断层和不均衡,导致了建筑界极为严峻的“文化滞差”。
“当威廉·奥格本在1922年出版的《社会变革》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滞差’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术语很快就成为知识分子中间一个重要的日常用语。”一言以蔽之,“文化滞差”就是“文化”落后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从空间上来看,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滞差”;而就时间来看,一个国家内因为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的断裂,则形成了历史环链上的“文化滞差”。历史往往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放眼建筑界,当这种滞差和发展的不平衡变得愈发极端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解决方案,一则出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革命;二则出现相对变化平衡下的制衡点。而膜结构建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和代沟,它独特的材料属性和易于实现的工业化结构化构件,使得它弥补了混凝土的诸多局限。
当代数字非线性建筑的发展,为膜结构建筑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铺垫,在此背景之下,膜结构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建筑历史趋势。历史上关于类似的探索也曾存在过,比如文艺复兴之后的追求曲线动态美的巴洛克建筑,以及名动一时的洛可可装饰风格,这两种建筑现象皆因无法体现材料的真实属性,所以终究无法形成一种独立的设计思路,在漫长的建筑历史发展潮流中,若同昙花一现。而膜结构建筑的出现,尊重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全面发挥了膜材料和钢材的材料属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建筑领域中“文化滞差”的社会问题,它出现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因为自身的不完善性,慢慢体现出时代的不适应性,正在或已经经受各种质疑和批判。笔者认为,膜结构建筑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二者在本质上不是对立的,亦不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之上另辟道路,而是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延续。曲线、动态的建筑形式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方盒子、透明玻璃的补充,建筑历史不可能再回到巴洛克和洛可可,现在的非线性和解构主义的建筑形式又与我们的施工技术和各种条件有一定的断层,或许, 膜结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宜的;也从人文角度上,以社会学的参与角色,对当前的建筑发展是有很大裨益的。
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膜结构建筑当前已经开始渗透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其在非线性建筑的大家庭之中亦占有重要位置,并有日渐流行的趋向。它的产生与其所处的多元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受当代技术和材料发展、社会转型等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膜结构建筑产生的必然性背后是诸多建筑历史趋势的必然性,众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所以说,把它的起源和发展片面的归结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因都是不合理的、不客观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 膜结构建筑的产生是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是现代技术材料发展、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流在建筑上的反映。 |